北宋时期,虽然有一些无名将领114配资网,但南宋时期却更为缺乏出色的相国。的确,在北宋,像赵普、吕蒙正、李沆、吕端、宼准、韩琦、王曾、欧阳修、王安石、司马光等一大批卓越的宰相和谋士层出不穷,群英荟萃,名将却不多。唯有曹彬、狄青等少数几位将领能称得上名将,甚至没有像韩、白、卫、霍、李、郭这些英雄人物。回顾北宋一朝的167年历史,以下十二位将领凭借过人的英勇与智慧,堪称当时的名将。
1. 曹彬——兵不血刃
曹彬,字国华,河北灵寿人。他是一位严于律己、军容严整的将领,指挥作战时常以巧妙计谋取胜,几乎不需用兵。曹彬曾两度伐国,兵不血刃地取得了胜利,因而有“仁者之勇”之称。他位居将相之位,身居高位时依然坚守法度,为宋朝树立了良好的军事典范。然而,在雍熙北伐时,曹彬因过于孤军冒进,指挥失当,导致了岐沟关的惨败,被贬为右骁卫上将军。虽然失宠,但曹彬之后依旧复职,重掌大权,最终以太师、鲁王的身份去世,享年六十九岁,谥号武惠。
展开剩余76%2. 潘美——威名未能长存
潘美,字仲询,河北大名人,是一位屡次出征、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。潘美性格平易近人,待人接物谦逊有礼,因此能在权力斗争中安然无恙,始终保全自己的地位。他曾在雍熙北伐时担任西路主帅,但因东路失利,致命指挥失误,导致杨业的死,虽然因此被削职三等,但潘美仍旧卷土重来,最终官至同平章事。他一生过得谨慎从事,享年六十七岁,最终被追赠中书令、郑王,谥号武惠。
3. 高怀德——勇冠三军
高怀德,字藏用,河北正定人,是后周天平军节度使高行周的儿子,同时也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妹夫。高怀德为人忠诚厚道,勇猛果敢。从小随父征战,身经百战。一次北征中,他英勇冲锋,成功救出了被围困的父亲,勇气堪称一时之冠。宋朝建立后,他屡立战功,从平定李文乱到成为检校太师、冀国公,威名远播。高怀德个性简朴,不拘小节,始终保持低调的态度,享年五十七岁。死后被追赠渤海郡王,谥号武穆。
4. 曹玮——威震四方
曹玮,字宝臣,河北灵寿人,是曹彬的第四子。曹玮沉稳果敢、智勇双全,喜爱读书,擅长策马御敌。他一生征战近四十年,以严明的军纪和卓越的战术指挥赢得了极高的声誉。无论是在西北的边疆,还是在西方的战场,曹玮从未尝过败绩。他对党项、吐蕃、拔藏等民族的打击几乎没有失败,特别是在三都谷之战中,他的威名更是传遍四海,使得西方的异族再也不敢侵犯宋朝国土。最后,他官至彰武军节度使,封武威郡公,享年五十八岁。死后被追赠侍中,谥号武穆。
5. 李继隆——立功檀渊
李继隆,字霸图,山西长治人,擅长骑射,勇猛而沉稳。李继隆自从年轻时便为贵族青睐,屡次从军,立下赫赫战功。特别是在檀渊一役中,李继隆以指挥得当、运筹帷幄的方式,将敌军击退,为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。他一生低调谦虚,从未张扬自己的荣耀,反而是通过自己的韬光养晦,稳步晋升,最终积累了深厚的功勋与声望。李继隆享年五十六岁,死后被追赠中书令,谥号忠武。
6. 郭逵——南征交趾
郭逵,字仲通,河南洛阳人,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。郭逵出将入相,立下了平定湖北蛮夷的赫赫战功,并因此被任命为雄武军留后。后他被派往交趾(今越南)平定李朝叛乱,他亲自指挥三十万大军南征,攻占邕州,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战果。然而,在富良江之战中,由于疾病肆虐,军队死亡惨重,粮草告急,最终未能继续深入,导致此战归于平局。郭逵被贬为左卫将军,但他依然凭借高超的军事才能和威名,最终升任左武卫上将军,享年六十七岁。死后被追赠雄武军节度使、司空。
未完待续!
发布于:天津市广源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