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13世纪初,蒙古帝国崛起并展开四方征伐,试图一统天下。蒙古帝国的迅猛扩张势如破竹,然而在其所征服的诸国中,南宋对蒙古的抵抗尤为顽强股天下配资网,延续了超过四十年之久。长时间的抗击让一些人推崇南宋军队的战斗力,认为其无与伦比,但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史料,会发现其中的事实并非如此。
南宋能抵抗蒙古长达四十余年,首先得益于其地理优势以及坚固的城防,尤其是在长江流域的山川险阻和水网密布的地区,南宋军民凭借地形巧妙抵挡了蒙古铁骑的进攻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,蒙古帝国内部的问题也为南宋提供了宝贵的喘息机会。蒙古帝国的多重问题拖慢了其对南宋的征伐,使南宋得以延续数十年。
宋蒙(元)之战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:第一阶段是1235年至1241年,元太宗窝阔台开始了对南宋的初步进攻;第二阶段是1253年至1259年,元宪宗蒙哥继续推进;第三阶段则是1268年至1279年,由元世祖忽必烈发动的全面攻宋。虽然蒙古多次发起攻势,但由于内部的种种原因,前两次的征战都未能彻底摧毁南宋,直到忽必烈时期才最终取得了胜利,完成了蒙古帝国的统一大业。
展开剩余81%蒙古人为何耗费了四十年才攻灭南宋?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与以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不同,蒙古帝国并非只把中原作为唯一的征服目标。历史上,鲜卑、突厥和女真等游牧民族,往往以中原王朝为其主要甚至唯一的目标,征服了北方后,他们的征战多半就告一段落。然而,蒙古人从成吉思汗时期起,就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区域——西辽、花剌子模、波斯、阿拉伯地区甚至远至东欧的基辅罗斯。正因如此,蒙古的“世界观”比其他游牧民族要广阔得多。
从蒙古草原的地理位置来看,蒙古人向南可至中国,向东可至朝鲜半岛和日本,向西则是中亚、波斯,中东以至东欧。蒙古帝国的征战四面开花,导致其兵力被大量分散,给了南宋得以延续的机会。例如,窝阔台时期,尽管蒙古军在“端平入洛”后与南宋激战多次,但并未动用全部兵力攻宋。蒙古军的力量一部分被调往西征。
窝阔台时期,蒙古军队分为两路,一路从东进攻长江中游的荆襄地区,另一路进攻四川。与此同时,窝阔台还召开蒙古诸王大会,决定对东欧的钦察、斡罗思等未归顺的国家发起征讨。西征大军由术赤的长子拔都指挥,实际指挥作战的是速不台,总兵力约15万,史称“长子西征”。在1236年至1242年间,这支大军一路攻占现今乌克兰、俄罗斯及东欧的大片领土,击败波兰、匈牙利,直至抵达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。直到窝阔台去世,西征大军才被召回。
窝阔台除了派遣西征大军外,为防范中亚的花剌子模王子札兰丁复国,还派遣了绰儿马罕带领3万军队进行征讨。绰儿马罕成功击败札兰丁,并继续向西进军,占领波斯及亚美尼亚等地。这两支大军总共约18万兵力,几乎是蒙古帝国的精锐力量,而对付南宋的则不过是部分蒙古军与原金军的联合力量,相比之下,无论是兵力还是战斗力都不可同日而语。
蒙哥继位后,继续进行大规模的对宋进攻,同时还派遣了大军西征阿拉伯地区。旭烈兀在1256年带领军队攻灭了阿拔斯王朝,打击了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。直至1260年旭烈兀的军队因为蒙哥去世的消息而撤回。蒙古帝国的这些西征大规模牵扯了大量兵力,而这些兵力本可以用来进一步攻宋。如果蒙古帝国集中全部兵力进攻南宋,南宋很可能难以抵挡。
此外,蒙古的继承制度也让南宋获得了可贵的喘息机会。与许多游牧民族不同,蒙古帝国的大汗继承人并非由成吉思汗一人决定,而是通过蒙古贵族的“忽里勒台”会议选举产生。蒙古大汗的继承问题历来牵涉到四子及其后代之间的争斗,每次召集忽里勒台时,蒙古的外部战争几乎都会暂停,直到新大汗产生后才会继续对外征战。例如,窝阔台去世后,拔都停止了对东欧的进攻,蒙古军在南宋战场的进攻也暂停。同样,蒙哥去世后,旭烈兀指挥的西征也因继承问题而中止。
南宋最终能延续数十年,还因其在关键时刻运气极佳。例如,1259年蒙哥死于钓鱼城下,而此时忽必烈正在围攻长江中游的鄂州(即今武汉)。忽必烈的大军在经过一系列战斗后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,但因蒙哥死讯传来,忽必烈急忙北返,转而投入了与其弟阿里不哥的争位之中。南宋因此得以缓解了眼前的危机。
然而,南宋的好运似乎到了终结的时候。1261年,南宋泸州知府刘整因受迫害投降元朝,提出攻占襄阳的战略建议,这成为了蒙古攻宋的关键步骤。忽必烈听从建议,最终决定全力攻占襄阳,并于1276年攻破临安,南宋灭亡。
这一切的胜负,背后既有南宋的顽强抵抗,也有蒙古帝国内外因素的复杂影响。南宋的延续,与蒙古的分散兵力、继承争斗及内外战争的多重牵制密切相关,最终的灭宋之战,似乎也是历史的必然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源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